曾經在上課時,聽和信醫院陳昭姿主任說過一段話:
「將藥這個字拆開,
就是草跟樂這兩個字,
也就是病人吃了會快樂的草。」
最早的藥是怎麼來的?
我的想法是:
藥物應該是經驗法則下的產物。
早期的人萬一生病,
除了束手待斃。
就是由生活週遭,尋找一些能改善病情的物質。
可能是動物、礦物,但是大多數則是植物。
假如吃了病情有改善,(正面經驗)
或是吃了沒用,甚至惡化,(負面經驗)
就將這些經驗傳承下去。
一個例子:
一群羊吃了咖啡樹的果子。
晚上不睡覺,
而且精神非常亢奮。
所以在疲累時,
也試著去吃這些果子,
果然有提振精神效果。
後來,我們知道是咖啡因的效果。
當這些經驗在各地不斷累積,
有心人就會開始收集整理,
彙整後,作有系統的整理,
編輯成冊,
也就是藥典的雛型。
然後,人們會對這些成分作分析。
釋著解釋為何這些藥物能治療疾病或改變生理機能。
進而發展出各種不同的醫學理論。
有了理論,
當然對藥物也就了解更多,
也就能發展出更多可以使用的藥物。
也從早期的不加工或簡單加工,
發展出更方便有效的劑型。
隨著時間步入現代,
藥物也隨著科學更加進步。
我們經由研究,
對自己的身體更了解後,
也更了解為何會生病。
對病理學也有更深的了解,
反映到藥物上,
也就更知道該在何種狀況下使用何種藥物。
進一步,能將藥物的療效成份分離出來單獨使用。
甚至利用化學技術,
調整這些成份的構造,
使其療效增強或降低其副作用。
要達到這些目的,
可是一件浩大的工程,
需要許多專門人才的合作與努力。
最基本的如:醫師、藥師、病理學家、化學專家、生物學家、、、等等。
也才能讓醫療持續不斷的進步,
不停的跟疾病對抗。
所以,當你服用一個藥物。
要想到這藥物是經由長久的經驗傳承,
還有許多專業人才的通力合作才生產出來的。
請好好珍惜這個福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